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本周是中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受邀参加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单位联合主办的“2023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经海渔业总经理郭福元在活动中作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海洋食物”公司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立足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指示下,经海渔业从“0”到“1”,将荒海废海,变成高品质“蓝色粮仓”。海域选址、育种育苗、智能装备、产业模式、经营模式......经海渔业从“0”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打破传统养殖模式,在被渔民称为“荒海”“废海”的深远海域,探索出新的养殖空间。经海鲜鱼,三年慢养,高品质,刺身级。“深远海域+智能网箱+类野生养殖”的模式下,经海深海鱼养成成活率高达94%,经海深远海冷水黑鲪市场占有率达到80%。首批试养的虹鳟和真鲷,及通过“国鲍一号”底播方式出产的海参、鲍鱼等高经济价值品类目前销售火爆。
绿色渔业,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要求确保粮食的高质量供给和可持续供给,改变传统农业对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的高强度开发利用。经海渔业自2020年成立以来立足“大食物观”,肩负双重使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以保障食品安全为前提,实现绿色养殖和产业创新。经海渔业倡导深远海养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深远海立体化、生态化、“类野生”养殖模式。投资建造的“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重点围绕深海网箱适养鱼类,同时辅以海面藻类种植和海底贝类底播,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生物生态系统。比如海带等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给鱼类提供充足的氧气,鱼类的残饵和粪便中,产生的有机氮会被底播生物吸收,分解出的无机氮是海带生长需要的肥料,这样不仅会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还能保证养殖活动不会对海底原来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品质为指引,安全为导向。作为中国现代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模式的领航者及深海高品质海产品的代表,经海渔业一直坚持四个标准,以确保经海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首先,在水域标准方面,经海渔业选择国家一类海水水质,距离大陆岸线78km以上,水深30米以上的全开放海域。其次,在鱼体标准方面,经海渔业的深海鱼鱼体呈流线型,脂肪含量少,肉质紧实鲜美。此外,经海渔业采用自检+外检模式,与SGS、华测等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对鱼类进行包括农残、药残、重金属、寄生虫、放射性元素等多项检测,以确保鱼体的安全性。这表明经海渔业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视,也让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最后,经海渔业还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水产养殖ASC认证等认证标准,符合国内外的行业标准。
2023年7月份至今经海深海鱼放射性元素检测报告
经海深海鱼重金属/药残检测报告
向海洋要食物不容易,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经海渔业一方面不断学习、创新和合作,积极寻求与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等各方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以品质安全为要求,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品质安全双路并行,确保“海洋食物”的品质与安全,助力中国海洋渔业的绿色健康发展。